古典音樂家系列 貝多芬

每一個偉大的古典音樂家,他們都是特別的人,雖然彼此生活的年代都不同,甚至可以講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,但他們所留下的音樂作品、對音樂的貢獻、對音樂的態度卻一直流傳至今。

 

他們的樂器不但在各國各地表演,更成為大家追蹤的對象,深得愛樂人的掌聲與感動。事至今日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可以發現到古典音樂散發的音樂魅力。而這些古典音樂的背後,有著的是一位位傑出的音樂家、作曲家、演奏家等,今次,小編帶你逐一認識這些古典音樂背後的偉人。

 

(圖:貝多芬的肖像畫 由約瑟夫·卡爾·施蒂勒於1820年所繪)

 

關於古典音樂作曲家,他,你一定要認識的:

貝多芬(Beethoven Ludwig van:1770-1827

 

「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去了解貝多芬。在貝多芬的時代,他既有崇拜者、也有批評家,甚至還有不能理解他的音樂的人。對於年輕的一代人來說他是一個榜樣,雖然這個榜樣有時會起到震懾的作用,因為很難想像有人能在作曲方面與貝多芬比肩。……這種榜樣,不但影響了音樂家,還影響了音樂愛好者。」

 

《貝多芬》(Beethoven)一書的作者康拉德·居斯特(Konrad Küster)曾在該書的序言中這樣描述過貝多芬。

 

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的貝多芬,是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作曲家,也是鋼琴演奏家,而他一生的作品有:9首編號交響曲、35首鋼琴奏鳴曲(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)、10部小提琴奏鳴曲等等。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,貝多芬因此被尊稱為「樂聖」。

 

貝多芬的音樂可謂是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典範及開源之作。但他從小就受酗酒的父親強逼下,逼使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,為的是,希望他成為莫札特式的神童。1790年,海頓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,邀約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,及後,於1792年他去維也納跟從海頓學習,此後終生定居維也納,更在1795年於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分登台,演奏《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》op.19。

 

可是,在1802年貝多芬已意識到耳聾無法醫治,而寫了哀感動人的 「海利根斯塔特遺囑」,打算自殺;然而此時他卻創作出他作品中最明朗的交響曲《D大調第二交響曲》。

 

1804年在他同疾苦不斷抗爭的過程中,創作出《英雄交響曲》。而1819年當他完全失聰後,他憑著個人的才華和記憶,創造最偉大且富於思想性的作品,包括了五首弦樂四重奏、五首鋼琴奏鳴曲、第九交響曲和彌撒曲,而他的作品中,最後一首是在1826年完成的弦樂四重奏──OP #135。這些作品不但超脫了他個人生活痛苦,更是一種進入藝術最高境界。

跟住音樂去旅行:

歐洲行音樂迷必去-五大朝聖之地

更多旅遊資訊,盡在Travelliker: https://www.travelliker.com.hk/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圖: 貝多芬出生的地方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D大調鋼琴三重奏 op.70 手稿

 

更多音樂的閱讀:初學小提琴需注意的五個基礎

(圖:網絡)

更多有關音樂的資訊、課程可以上北區音樂中心的官網瀏覽:https://www.naa.org.hk/

且有樂器、音樂產品可以購買:https://www.naa.org.hk/shop/